戴季陶、李季、罗稷南,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做了什么?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原文 :《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之二)》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 徐觉哉
图片 | 网络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
五四时期,还没有中文的全译本。戴季陶打算在自己主编的《星期评论》上连载《宣言》的全译文,邵力子向他举荐了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认识河上肇和山川均等人,且日语和汉语功底都很深厚的陈望道。
《宣言》在浙江农村简陋的茅屋里诞生
为了避开各种干扰专心译书,陈望道回到了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家,躲进了离住宅不远的柴屋内。柴屋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加之农村的早春天气十分寒冷,尤其到了晚上,刺骨的严寒冻得他手足发麻。柴屋里只有几件简单的用具,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开始译书后,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他母亲送来。一次,母亲特地送来粽子和义乌盛产的红糖。不料由于全神贯注于翻译,他竟然将砚台里的墨汁当做红糖蘸着粽子吃了! 陈望道翻译《宣言》依据的是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并参考了陈独秀取自北大图书馆的英文本。在家乡的柴屋里,尽管连必要的工具书和基本资料都缺少,陈望道夜以继日地翻译着。终于,他“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把彼底全文译了出来”。
《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
5月,陈望道带着译稿赶赴上海三益里的李汉俊家。这时,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得知《宣言》中译本已经译出,决定资助出版。为此,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起了名叫“又新”的小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在8月问世。
“又新”小印刷所”
该书所印的千余册很快赠售一空,又因该版书名印错,9月又第二次印刷。陈望道将《宣言》寄赠给鲁迅,请求指正。
《共产党宣言》首版第二次印刷版
鲁迅在接到此书的当天就翻阅了一遍,并称赞说:“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第一本《马克思纪念册》
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生104周年的纪念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各地党、团组织和进步团体掀起了一个自从中国人知道马克思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在北京、上海、长沙和广州等城市,党通过一些革命团体和公开合法的会议,举办群众性的纪念会。党的中央和各地方负责人均莅会发表演说。当天,会上除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外,各地还散发了2万册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编印的我国第一本《马克思纪念册》。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纪念册》内的《马克思传》一文
纪念册的封面,刊登了套红油印的马克思半身像,册内载有三篇文章:一篇是《马克思诞生一百〇四周年纪念日敬告工人与学生》,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纪念马克思的目的和意义,号召广大青年劳动者和学生,不要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应该学马克思做一个苦战奋斗的战士”,勇往直前,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去;一篇是威廉·李卜克内西系统介绍马克思生平及其学说的《马克思传》的节译文;一篇是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详细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的贫困》等著作的主要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该文还在同日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和《新青年》第9卷第6号上转载过。
我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付梓
李季是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颇深的理论家和史学家。早年留学德国期间,他曾购买了700多部德文经济学和哲学的书籍,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有140多种,堆积了满满一屋子。他广泛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2月20日,李季在致胡适的信中谈到了自己致力于写作马克思传记的想法。
李季
在当时中国缺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李季广泛搜集和阅读德、英、俄文等文献资料,并分析和比较了已出版的马克思传记,尤其是在对照了斯巴哥、墨尔林(即梅林)和耶赞诺夫(即梁赞诺夫)的大部头著作后,开始写作《马克思传》。他按照马克思生平发展的顺序,将全书分为四个时代,即少年时代(求学时期:1818年至1843年)、壮年时代(奔走时期:1843年至1849年)、中年时代(研究时期:1849年至1867年)、晚年时代(集成时期:1867年至1883年),使读者对马克思生平事业的梗概一目了然,容易找到研究的线索。
《马克思传》原版
同时,他力求“本书的要旨既在描写战场上的马克思,与研究室中的马克思”,希望写出“整个马克思”,而非“半个马克思”。因此,该书取材的范围非常之广,比如对于1848年欧洲各国的革命、国际党、巴黎公社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等都特辟专章,详其起止。作为一名伟大的学者,马克思一生好学,孜孜以求,为此专设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思想的变迁、文字生涯、家庭状况、研究室中的成绩和疾病与死亡等章。为了让读者详尽地了解真实的马克思,作者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恩格斯、拉萨尔、巴枯宁等与马克思联系密切的人物,以及他所手草的党纲和议案等。
同时,李季还对各种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譬如,他给了恩格斯应有的评价:“没有恩格斯,也不会有现今所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同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而昂氏且首先为这种主义安下一个经济的基础”,《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是“千古杰作之一,凡《共产党宣言》的种子,都已含在其中”;他又根据发现的书信材料,纠正了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对于拉萨尔和巴枯宁的认识偏差;对于《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是一部阶级争斗史”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这是指上古土地公有制消灭以后的历史事实讲的”等。
《资本论》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
在《资本论》中译本未出版前,关于这本书的书名及其基本思想,已经通过李大钊的《马克思经济学说》、陈溥贤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李汉俊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等通俗读物传播进来了。至于该书最早与中国读者见面的部分中译文字,据现在所知,是1920年l0月上海出版的《国民》月刊第2卷第3号上刊载的一篇署名“费觉天”译的《马克思底资本论自叙》(即《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序言)。
1930年3月,陈启修(即陈豹隐)翻译的《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问世,这是《资本论》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个中译本。陈启修早年曾留学日本,不仅日文好,还掌握了英、德、法等多国语言,于是根据考茨基国民版(底本为《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2版)1928年第8版,参照日本学者河上肇的日译本,译出了《资本论》第1卷第1篇《商品和货币》,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这个译本原计划分10册出版,但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只出版了第1分册。
陈启修
早年加入中共、精通6国语言的潘冬舟见《资本论》出了第1卷第1分册后没了下文,于是决定接着陈启修的工作继续翻译,先后译出《资本论》第1卷的第2、3、4篇,分为两册,先后于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由北平东亚书店出版。
《资本论》第一个中译本
《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诞生于北京欧美同学会,翻译者是侯外庐和王思华。1927年春末,正在哈尔滨等待去法国签证的侯外庐得知李大钊遇害的噩耗,悲愤之余誓言要译出《资本论》,“以酬他对我的蒙师之教”。到1930年回国前,他共译完第1卷的20章。
侯外庐
1932年,侯外庐结识了当时执教于中法大学的王思华。王思华和侯外庐一样,也有一段受李大钊启蒙的经历。由于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对《资本论》的研究基础,两人相约合作翻译《资本论》。
王思华
1936年,《资本论》第1卷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问世。在此期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也于1934年5月出版了由吴半农译、千家驹校的《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1938年8-9月,《资本论》三卷的第一个全译本在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公开印行,译者是郭大力和王亚南。
《资本论》三卷全译本问世
这个译本采用横排,分平装、精装两种,首印的3000部中有2000部由于战乱在运输途中沉入海底,出版社当即加印2000部。1947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在上海重印2000部,大部分运到解放区,传播在华东、华中和东北一带。
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辑译面世
据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直接提及中国的地方就有 800多处,其中仅《资本论》及其手稿,就有90 多处,《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就是这些论述的集成。1937年4月,当时在苏联外国工人出版局工作的几位中国同志,根据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文库》,最早辑译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全书分为三篇:第一、三篇的题目分别是《古代东方底特点与中国》和《世界商业与对华政策》,这两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古代东方和中国的论述摘录;第二篇的题目是《关于中国的论文》,主要收集了马克思恩格斯于1853到1862间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及《维也纳新闻》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的论文。
“苏联外国工人出版局”的版本
从中可以看出,马恩十分关怀中国人民的斗争,并寄予深切的同情。1938年5月,延安“解放社”重印了苏联外国工人出版局的版本,并弥补了原版的一些不足,该版是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中文译本。
延安“解放社”的版本
书中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的性质、当时的国情和未来的走向都作了分析,让世界人民了解帝国主义战争的真实面目,也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见,中国贫富两级分化现象将会出现,人们将要求重新分配财产,甚至要求消灭私有制。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将出现,且将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他们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他们甚至给出了新中国的名字即“中华共和国”,还预见到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这些论断给正在斗争中的中国无产阶级以极大的鼓舞。
F.梅林的《马克思传》中译本首次流传
F.梅林(Franz Mehring)是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的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从1913 年起,他花费了3年多时间,完成了《马克思传》的写作,1919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马克思传记。该书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
《马克思传》最早的中译本
上海骆驼书店开张不久,便于1945年11月出版了罗稷南翻译的《马克思传》(上部)。译者依据1936年出版的英文本《马克思传》第2版转译。为了不受国民党的政治迫害,该书被作为“文学作品”出版。初版封面用的是素白底印一行黑字书名,以逃避当局的检查。1946年底又出版了《马克思传》的完整版(上下部),全书约40万字,这次封面改为带马克思像片的满底大红版翻阴文书名。但是,这个醒目突出的封面却给书店招来了一场麻烦,看见红色就害怕的反动警察来书店检查存书。因为没有抓到任何把柄,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罗稷南
F.梅林笔下的马克思,是一个鲜活的、性格鲜明的人。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进行系统化和通俗化的表述,告诉人们如何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传》被介绍到中国后,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颂,也深深地鼓动着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热血青年的革命激情。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5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趣谈 | 马克思说:年轻人,要做一个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